那么多野生产品经理,真的比张小龙更懂微信吗?
2018-06-25 10:01:36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来源:投资家网

  在中国,有一亿野生微信产品经理。

  6月20日微信官方宣布订阅号改版,改版后订阅号里的文章将以Timeline信息流的方式呈现,和当前主流的资讯内容类feed流产品非常相似。

  改版消息一出,一时间群情激昂,大家七嘴八舌高谈阔论,把改版方案里里外外议论了个遍,分分钟张小龙集体附身的节奏。其中唱衰的声音层出不穷,各种”用力过猛““果断取关”,就差直指微信订阅号药丸。

  从通利福尼亚的名媛,到西二旗的野生产品经理,都打开微信朋友圈,写下了密密麻麻的评论,从信噪比到打开率,每个人都操弄起令人难弄的晦涩术语,对微信的改版评头论足,希望别人能够感知他比宇宙更为辽阔和厚重的产品哲学。

  也不难理解,基本上人人都用微信,平均每人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接近90分钟,一谈到它每个人多少都能说上一嘴儿,这就好比菜市场买菜的大妈,只要从她最熟悉的菜价聊起,她能一直聊到贸易战和通货膨胀。

  在中国,有一亿人假装比张小龙更懂微信。

  关于改版

  想当年微博也逆势推出了「信息流优化计划」,一来打乱了时间线,给高粉丝量高频微博限流,二来解绑纯基于关注的timeline,推出结合算法推荐的“发现流”和“粉丝头条”等产品功能,增加各种内容的曝光机会。每逢改版,各路大V也都跟要被土改的地主一样炸开了锅,纷纷冷嘲热讽,吐槽「产品经理脑子坏了」、「卸载微博」、「微博垃圾」。

  结果呢,微博在不被看好的改版之后数据一路高走,新用户和营收分别增长 81%和 77%,月活跃用户数同期净增约 7900 万。 用户越骂越狠,数据偏偏越改越漂亮。

  像微信这种巨型进化体,涉及到功能调整,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因而只能是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,慎之又慎。既然做了那么重要的决策,肯定是也经过团队深思熟虑的,有足够的数据和逻辑支撑,大家质疑的问题,微信的产品经理可能想不到吗?

  关于打开率

  要知道当前微信公号的打开率非常低——90%的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不足5%,大部分账号没人看,粉丝的打开习惯还在严重下降。但与此同时又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流入微信内容生态池子里。这就造成了一对矛盾:信息过载——大部分的内容是没人去消费的,而且的确存在太多垃圾信息;信息匮乏——粉丝量级小的号即便有优质内容,也没有渠道和流量,同时用户也找不到符合需求的内容。

  所以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?是内容不是号,关注号是喜欢内容的结果。

  在微信改版之前,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是将所有公众号折叠起来,根据推送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,未读的消息会有小红点和未读量提醒。点开公众号名片之后,才是一篇篇推送文章。

  改版之后的订阅号,一级入口和二级入口换了一个位置,用户一上来就可以刷自己订阅号的信息流,点击标题直接打开文章,一步到位。

  被放到信息流里的,是文章的权重而不是公众号的权重。这就意味着,各种大号小号将被同时拉同一个分发渠道里,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去合理竞争,更多的小号就能够提升打开率和阅读量,不至于在大号的压迫下,喘不过气来。

  关于取关

  有人说,改版提高了取关率,这话不假。

  我们要看到取关背后的本质是什么,是用户不想看到你的内容。要知道用户永远都掌握选择权的,对于没有兴趣的内容,表现的区别只在于是折叠无视还是直接取关而已。

  相反,文章信息流的呈现方式使得优质内容被筛选留存的可能性变大,一旦趁此机会把好的内容推出去让之前一直无视自己的用户看到,说不定是一次重新崛起的机会。所以到最后,所有的微信公众号都只剩下一条路可走:不断生产优质内容。这正是用户喜闻乐见的。

  最后说一点,XX人读过的本质,是将原本依托于人和账号之间的关联(基于兴趣爱好)的公众号去中心化,让人和内容的关联回归到基于社交关系上,最终将微信的内容模块整合到微信的社交关系网络中。

  社交网络依赖的是关系链,而社交媒体依赖的是兴趣,表情和爱好,从这个改版来看,微信也在强化自己的社交枢纽的地位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